<track id="zx7zx"><span id="zx7zx"><rp id="zx7zx"></rp></span></track>
<pre id="zx7zx"><strike id="zx7zx"></strike></pre>

<big id="zx7zx"><strike id="zx7zx"><rp id="zx7zx"></rp></strike></big>

<track id="zx7zx"></track>
展會信息港展會大全

擔心AI搶飯碗?李彥宏、周鴻祎、劉慶峰重磅發聲
來源:互聯網   發布日期:2023-05-19 15:12:12   瀏覽:3376次  

導讀:中新經緯5月19日電 (魏薇)AI是否會和人搶飯碗?眾多企業推出大模型是否會造成一地雞毛?在第七屆世界智能大會期間,生成式人工智能成為大咖們難以繞過的話題,多位知名企業家也分享了自己的觀點。 不擔心大模型會導致人類工作機會減少 人工智能無疑是當下最...

中新經緯5月19日電 (魏薇)AI是否會和人搶飯碗?眾多企業推出大模型是否會造成一地雞毛?在第七屆世界智能大會期間,生成式人工智能成為大咖們難以繞過的話題,多位知名企業家也分享了自己的觀點。

“不擔心大模型會導致人類工作機會減少”

人工智能無疑是當下最火的話題之一,與之相伴的是,有人擔心效率提升會使很多人丟掉工作。“我個人屬于樂觀派,不擔心大模型會導致人類工作機會減少,生活會變差。”百度創始人、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李彥宏表示。

在李彥宏看來,很多人擔心AI讓工作機會減少,是因為能夠看到現在的工作會消失,但看不到什么新的工作機會被創造出來,就像100年前、200年前那些人看不到后來產生新的工作機會一樣。他以過去幾百年間的井下背水工、馬車夫、打字員等職業為例,指出隨著這些工作的消失,出現了很多新的工作,同時世界人口和每個人創造的價值繼續高速增長。

李彥宏指出,人類最大的不可持續并不是創新帶來的不確定性,相反是停止創新,不發明、不創造、不進步帶來,按照慣性走下去,所帶來的各種各樣不可預知的風險。

科大訊飛董事長劉慶峰則預測,傳統的靠堆時長和人力的商業模式,在未來兩三年之內將被徹底改變。

他認為,基于通用人工智能,整個工業互聯網的辦公效率、生產效率、營銷效率、策劃文案等綜合性能都將大幅提升,它會讓人類更加專注于靈感和創意,而原來需要通過專業學習才能掌握的復雜腦力勞動,現在可能通用人工智能都能做,甚至做得更好。

不過,劉慶峰強調,在人工智能做完這些工作后,還需要人們進行把關。“它不是替代人類,應該是人機協作,原來需要100個人,可能現在只需要5個人、10個人。”

“未來中國不止有一個大模型”

大模型成為當下互聯網公司炙手可熱的話題。據中新經緯不完全統計,截至目前中國已有超過40家公司、機構發布了大模型產品或公布了大模型計劃。激烈競爭之下,未來是否只會剩下一兩家?

“未來中國不會只有一個大模型,每個行業、每個大一點的企業、每個大城市都會有自己的專有大模型。”360集團創始人周鴻在接受中新經緯采訪時稱。在周鴻看來,大模型將來可能和知識管理一樣,是個標配技術。有更多的企業來參與競爭和投入,才能取得突破。

劉慶峰同樣并不擔心競爭,他認為,競爭對公眾反而是好事,“越多企業、科研單位參與,就越可能把通用人工智能做得更好,讓公眾更早享受紅利。當然在崗位替代再就業等方面,還需要國家做頂層設計,總體來說整個社會是受益的。”

不過,劉慶峰指出,應該建立一套科學的系統測評方法,比如從文本生成、語言理解、邏輯推理、知識問答、數學能力、代碼能力等維度進行測評,從而看到每一家公司的真實水平。“就怕一堆公司在中間忽悠概念,忽悠用戶和資本市場,所以有科學的測評體系是當前非常重要的。”

未來兩三年中國大模型發展大有機會

周鴻指出,中國做自己的大模型要堅持長期主義,中國發展大模型沒有不可逾越的技術障礙。“中國科技公司在產品化、場景化、商業化上有很大的優勢,我對我們能打造大模型深信不疑。”

但周鴻也強調,要清醒地意識到,中國的大模型產品和GPT-4還存在較大差距,因此不應該悲觀放棄,也不應該盲目樂觀,追求速勝,而是腳踏實地補足短板。“我相信未來的兩三年中國大模型發展大有機會。”周鴻說。

劉慶峰也指出,目前純大模型技術還有待攻克的缺陷,比如新知識難以及時更新,事實類問答容易“張冠李戴”,史實、傳統典籍等容易“編造情節”等,但這些問題在今年會有明顯改進。

“搶抓通用人工智能的歷史機遇有幾個基本要素,第一,必須要在自主可控的平臺上;第二,必須同時做中文和英文,不能只學習中國的‘智慧’,還要向世界學習;第三,在‘硬碰硬’的科技對比上,不僅要學習,還要想辦法趕超,像數學能力、編碼能力等。”劉慶峰指出,一定要有從追趕到超越、再有自己原創的系統性推動計劃,要有明確時間表。

本屆世界智能大會于5月18日至21日在天津舉行。大會以“智行天下 能動未來”為主題,聚焦智能網聯車、生成式人工智能、腦機交互等前瞻課題,探討AI與經濟、社會、人文等熱點。(更多報道線索,請聯系本文作者魏薇:vivi1257@163.com)(中新經緯APP)

中新經緯版權所有,未經書面授權,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、摘編或以其它方式使用。

責任編輯:常濤 羅琨

贊助本站

人工智能實驗室
AiLab云推薦
展開
Copyright © 2010-2023 AiLab Team. 人工智能實驗室 版權所有    關于我們 | 聯系我們 | 廣告服務 | 公司動態 | 免責聲明 | 隱私條款 | 工作機會 | 展會港 | 站長號